摘要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和纲领性文件,是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的集中体现。近年来,各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主办高校积极响应国家要求,聚焦质量提升,在控制办学规模、优化专业布局、创新培养模式等方面开展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在内涵建设方面,对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培养方案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不够系统。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主动适应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新趋势、新变化,回归到“培养人”这一主题,从教育的本质出发,聚焦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进行了创造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构建了“1243”的人才培养方案。
亮点
1.明确了一个目标,即培养综合素养较高、适应职业发展需求、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
2. 构建了专业培养计划和职业发展计划“两大计划”,有效满足了学生全面发展与职业发展的需求;
3. 坚持了“四个对接”,即对接全日制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学科新发展,全面提升了适应性;
4. 实现了“三个提升”,即能够全面促进学生的学历提升、职业能力提升和发展潜力提升。
一 时代背景
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终身教育体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创办以来培养了大批人才,为国家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作用愈发重要。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了新时代“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的新要求。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由数量增长、规模扩张为主的发展阶段,进入到了以内涵建设和质量提高为主要特征的新阶段。特别是近年来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的推进,高等教育内外部形势发生了一系列新变化,也对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带来了新的挑战。
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和纲领性文件,是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的集中体现。近几年,各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主办高校积极响应国家要求,聚焦质量提升,在控制办学规模、优化专业布局、创新培养模式等方面开展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在内涵建设方面,对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培养方案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不够系统。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主动适应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新趋势、新变化,回归到“培养人”这一主题,从教育的本质出发,重新审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聚焦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进行了创造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构建了“1243”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 主要做法
1.开展系统调研,精准把握需求
《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指出,“各地各高校要按照成人学习特点和教学规律,做好专业与课程体系建设,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切实推进教育教学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制定科学合理的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培养方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以满足社会需求和学习者发展需求为导向,自2017年12月至2018年6月,开展了广泛、深入、系统的调研工作。
在调研过程中,学校精选调研对象,涉及成人高校、网络学院、用人单位、学习中心、学科专家、在籍学生;优化调研方式,线下调研采取了走访、座谈、咨询、现场访谈等方式,在线调研通过“石大在线”教学平台面向全体在籍学生进行;明确调研内容,围绕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行业需求、证书需求等方面,精心设计调查问卷。
通过对50余所高校网络教育学院、95家用人单位和所有在籍学生在线调研,到厦门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山东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9所高校的实地调研,以及60余名学科专家、专业负责人的现场咨询,学校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习者个性化的发展需求有了精准把握,为培养方案的修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更新教育理念,优化顶层设计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及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学科研究新进展、实践发展新经验、社会需求新变化及时纳入教材,不能再用过时的知识培养明天的毕业生。”
按照这一要求,学校基于广泛调研、系统分析和充分研讨,确定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的指导思想,即“以满足学习者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学习者职业能力提升为重点”;明确了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职业发展需要,具有系统专业知识和技能、较高综合素养、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
基于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学校2019版培养方案的整体架构主要由“专业培养计划”和“职业发展计划”构成。学校正式印发的《关于修订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明确了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全面发展、聚焦学生需求、注重个性发展、增强创新意识、提升实践能力等基本原则。
3.全面系统修订,严格审核论证
2018年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专业和课程建设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以此为指导,学校组织各教学院部的学科负责人、专业负责人、课程负责人等专任教师和校外行业专家,对培养方案开展了全面系统的修订。
审核论证是培养方案修订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切实提高培养方案科学性和适应性的可靠保证。在培养方案初稿完成后,学校组织专家进行了审核论证工作。以专业为单位组建论证专家组,每组包含3-5名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专家,其中至少包含1名校外专家。专家组对照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对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进行严格把关,形成审核论证意见。审核结论包括通过、暂缓通过、不通过三种情况,对于结论为暂缓通过、不通过的培养方案,进行二次修订完善后,再次进行审核论证。
培养方案的审核论证工作始于2018年10月,历时两个月,涉及24个专升本层次专业、14个高起本专业,累计组织论证会30场,共有105名校内外专家参加,其中校外专家21人。
三 实践成效
2019版培养方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按照《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的要求,参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成长需求,对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修订,形成了一个目标、两大计划、四个对接、三个提升的“1243”整体架构。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高等学历继续教育2019版培养方案体系图
“1”是指“一个目标”,即明确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系统专业知识和技能、较高综合素养,适应职业发展需要、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这一总体目标。
“2”是指“两大计划”,即新版培养方案由“专业培养计划”和“职业发展计划”两大计划构成,按照模块化的理念组织课程体系,分为通识基础、学科理论、职业技能三大课程模块,包含八种课程类型。“专业培养计划”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专业理论和基本技能,设置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延伸课等课程类型;“职业发展计划”旨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设置了职业技能课、职业素养课、实践课和证书课等课程类型。
“4”是指“四个对接”,即新版培养方案实现了:课程体系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接,聚焦专业素养,明确了专业核心课,保证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课程结构与《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对接,聚焦职业发展,增加了职业技能和证书课,提升学生职业能力;课程设置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对接,聚焦全面发展,增设了专业导论课,提升学生学业规划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课程内容与学科研究新进展、实践发展新经验、社会需求新变化对接,全面提高适应性。
“3”指“三个提升”,即新版方案聚焦学生需求,能够全面促进学生的学历提升、职业能力提升和发展潜力提升。
2019版培养方案以学生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将课程类型由原来的4类增加到8类,将选修学分比例由11%提升到21%,专门增加了更加契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职业化课程,获得了审核论证专家的充分肯定和一致好评。山东科技大学王茂庆教授在法学专业2019版培养方案审核论证会上表示:“新版方案的培养目标定位准确,既遵循高等教育的规律,又遵循法律人才成长的规律,真正做到了识变、想远、做实,能充分适应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是有高度、有温度的好方案。”
四 工作启示
1.要站在新时代的高度,找准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区域。新时期的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应该由学历补偿式教育向职业能力培养、复合型人才培养转变。各高校应发挥各自的办学优势和特色,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终身学习理念,以满足学习者学习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学习者职业能力提升为重点,找准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做好培养方案的整体设计。
2.要遵循“四个回归”的要求,推进教育教学供给侧改革
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已经进入质量提升与内涵发展时期,“培养人”是根本任务,人才培养质量和效果是检验一切的根本标准。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也应从“供给侧”的视角出发,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找准培养目标,厘清教育供给和社会需求的辩证关系,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只有广泛吸纳教育专家、学科专家、行业专家、成人学生广泛参与培养方案的制定,提高培养方案的合理性、科学性、可行性,才能确保教育教学的有效供给。适合学生的培养方案才是最好的,促进学生成长的培养方案才是最有效的。
3.要精准把握社会和学生需求,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也在时刻发生着变化。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培养对象是具有不同的学历基础、工作经历和不同的发展需求的成人学生,他们工作在生产的第一线,能够最直接地感受到外界需求的变化。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根据需求调整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只是做好了教学改革的第一步。下一步,学校应该重点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融合产业发展,及时将学科研究新进展、实践发展新经验融入教学内容;二是要融合现代信息技术,不断优化教学设计,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满足学生学历提升、技能强化、终身发展等个性化需求。